微信扫码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

    吨纱用工高于0.7的纺织厂,未来必死无疑!

    分享到:
    点击次数:4350 更新时间:2018年02月23日11:12:10 打印此页 关闭

    吨纱用工=总用工人数/每月总产量!

    举例,某纺厂总用人350,月产量500吨,那么其吨纱用工就是350/500=0.7。


    这个数字直接关系到生产成本,每吨纱中,工资成本是多少?不可不察!


    现在国内纺厂,一个不好不坏的数字,大概是0.55-0.65之间,好的纺厂能够做到0.4-0.45,甚至一些纺厂,实行两班两运转的,做到了0.3以下。


    而一些差的纺厂,数据就夸张了,0.75-0.85,甚至更高,都有。

    1

    综上所述:


    三班三运转的纺厂,人工水平因地区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江苏地区纺织业林立,同时也是中国经济最好的省份之一,人工成本直指4000每月以上,其他地区也不会低哪里去,就算最低的地区,加上社保投入,每人每月,很少能够低于3000了,甚至3500都很少。


    可能一些纺厂工友看到这里,会说我没有收那么高啊,你要知道,工厂给你交的保险,是每人每月1000多元左右的,这个你也要算上去。


    所以,每0.1的吨纱用人,就是400块的吨纱成本,全国平均的0.6,那就是每吨纱的用人成本是2400,差的纺厂,可能比平均数字高0.2,那就是每吨成本比平均线多了800元,在市场竞争如此残酷的今天,这800元的成本,非常难消化,而且,如果对比起一些更好的纺厂,那些做到0.45甚至更低的纺厂,那么就是相差1400元的吨纱成本,我相信,能够消化这个成本的纺厂,凤毛麟角。


    所以说,吨纱用工高于0.7的工厂,会在以后的市场竞争中,很快的被淘汰!

    降低纺厂用工,是纺织企业发展到今天最重要的话题,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用工成本成为侵蚀纺织微薄利润的元凶,也是行业的共识。虽然现在新建纺厂宁愿花高价购进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但国内还有众多的纺织企业在用着90年代初甚至更早的老旧设备,这部分企业如何通过设备技改、工艺提升和管理优化达到降低用工的效果,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的话题。


    目前国内也有许多企业如无锡一棉等,能够在设备不更新的情况下通过一系列管控手段,把万锭用工降到25人以下,是值得所有企业学习的典型,只有切实降低用工水平,降低吨纱消耗,在未来的竞争中,企业才有生存的空间,才不会被市场无情的淘汰。


    2

    山东华兴集团:减少用工80%


    这是国内首条靠‘云指挥’的纺纱生产线,只要点开Pad上的这个云APP,就能监测自己负责的6台细纱机1万多锭的纱线断头情况,一旦出现断头,APP就能精准显示到锭位,我就能在3分钟内赶到处理完毕。”近日,在山东华兴集团智能纺车间,值车工刘春霞一边熟练地操作着Pad,一边自豪地对记者说。

    而以前在老车间,刘春霞只能照看3000多锭,出现断头,全靠工人肉眼识别,夜班更是难以发现。断头平均处理时间得在10分钟以上,成纱的质量差些,因断头导致的棉纱浪费较多。

    现在,纱线断头处理这么迅速,得益于山东华兴集团实施的“智能化引领”战略。作为一家成立30多年的传统纺织企业,近年来企业不断加快产业改造升级步伐,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他们开发了智能纺系统,安装到车间指挥平台和Pad上,启用“云指挥”纺纱。 “云指挥”实现后,点燃了“三把火”:废棉量减少90%,成纱质量进一步稳定提高,年成纱销售额增加近2000万。车间主任赵鸣兴奋地告诉记者,“‘云指挥’纺出了‘金纱线’。”

    “云指挥”的启用,使在这个10万平米的厂区里,从每天20吨的原材料到纺出1万多筒的成纱;从最开始的清棉,经过10道工序直至筒纱码垛入库;从每天工人调度到月底员工福利待遇核算都能在车间云指挥平台进行统一协调。在云指挥台前的LED大屏的20个分区上,分别实时显示着纺纱的多道工序,生产状态和员工调度在LED大屏上一目了然。


    一根长达12万米筒纱线实现了生产过程的透明化,一个2万平米的大车间也实现了管理的精细化。生产过程中,各传感器能将车间的温湿度和纺纱中的数据及时采集上传到云指挥平台进行分析。设备调试员赵胜利说,“根据云中心提供的大数据,让我们告别了传统纺织行业仅靠经验指导生产的时代。”谈到“新上任”的“云指挥”,赵胜利风趣地告诉记者,大家还是拥护“新领导”。


    “我们把很多数据收集起来,通过云计算,让数据‘说话’来‘指挥’我们的生产和管理。”赵鸣在云指挥平台电脑上打开一份数据表格补充道,“这个表里每吨成纱的各类信息都列了出来,平台还能自动生成每位值车工的生产效率表,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在智能纺车间,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用工量比传统车间少近80%。


    一条靠“云指挥”的生产线,不仅纺线质量得到了保证,还省去了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人力成本,让越来越多的纺织同行来华兴智能纺车间向“云指挥”“取经”。采访时,记者正遇到邹平魏桥的一家棉纺公司前来参观,该公司工程师告诉记者,“华兴刚开始上智能纺的时候,业内都认为不值当,大不了多招工,花这么多钱去研发那系统干啥,但现在市场需求偏弱,人力成本上升,纺织行业已进入微利时代,华兴的动能转换,智能化发展看来走对了。”


    而在纱线的另一头,是3400多里外的广东省广州市创兴服装集团有限公司。在该公司的织布车间原料库里,山东华兴集团提供的每筒成纱上都附带有二维码,工人只要用手机扫描一下二维码,关于这筒纱的各类信息就会出现在“掌中”。更先进的是,客户不仅能通过二维码了解成纱信息,还可以实时通过华兴智能车间的云中心了解自己订单的进度和成纱的质量情况。


    赵鸣对记者说,“车间的‘云指挥’还得再加把劲,我们计划增加云APP的导航功能,让Pad根据各台细纱机断头情况紧急程度,自动导航值车工先去处理较紧急的断头。”

    3

    浙江万舟纺织:

    万锭用工20人,一米布浆纱成本6分钱!

    浙江万舟纺织有限公司(浙江佳而美纺织有限公司、浙江兰棉纺织有限公司)是目前浙江省最大的棉坯布生产企业。专业生产棉纱,各种高支、高密服装面料、高档弹力棉面料,年生产能力达2亿米。


    徐建忠发动全公司人员每人都要创新,包括公司对小发明都将给予一定的奖励政策,包括去年我们浆纱改造,一米浆纱成本要一毛三分钱,但是我们通过技术改造创新以后,一米布的成本只要六分钱,节约了一半多。

     

    做强中间,拉长两端,实行科技创新和产品升级,实现机器智能化和技术集约化,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这是万舟纺织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现在,兰棉纺织有限公司、浙江佳而美纺织有限公司、浙江万舟纺织有限公司三驾马车齐驱,万舟纺的纱供应给兰棉和佳而美,增强两家纺织企业产品的稳定性,拉长产业链。目前兰棉和佳而美每年总计生产2亿米布,占整个兰溪出产量的1/10左右。

     

    徐建忠介绍,我们以前纺纱一万纱锭,要用工一百人左右,现在我们纺纱用工一万纱锭27个人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在设备转型方面花了巨资,不断投入巨资来改造提升我们的设备。


    4

    经纬纺机:

    22台车的纺织车间,细纱工只有3人

    工序长、控制环节多、能耗大、用工多、劳动强度大、毛利率低等特点,是众多纺纱企业面临的困局,而用工成本大幅度上升和招工难并存的局面已经成为影响纺织企业竞争能力的最大因素。与此同时,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已经确立了用智能制造技术使纺织工业回归的发展战略。多次完成国家重大纺机研究试验和技术服务任务的经纬纺织,根据工信部的相关要求,“十二五”期间展开了“棉纺数字化车间”项目的试点。2.2万锭规模的智能纺纱车间于2015年投入使用,标志着规模庞大的纺织企业将走出一条以智能化技术装备为支撑的转型发展之路。


    设备比人多,这是走进“棉纺数字化车间”最直观的感受。纺机一列列排开,原先挡车工来回奔波于机械间的忙碌场景不见了,呈现在眼前的是每个挡车工站立在一台红色电动车上,按照电动车上安装的IPAD 指示,开车前往断线的方位,快速将线头接上。车间另一头,两个机械手将纺纱成品一个个打包进袋。“22台车的纺织车间里,细纱工只有3个人,用工不足原来的三分之一。”车间调度员张红芹说,智能车间和原来的生产环境大不一样,不仅生产质量大大提高,而且工人的效率明显提升,工作情况和进度显示在车间电子大屏上,可以及时查漏补缺。


    “‘棉纺数字化车间’极大解决了用工问题。”企业综管部部长路元江坦言,之前车间工人每年都有20%左右的流动,自数字化车间投运后,基本没有出现人员流动。棉纺是纺织行业最大的组成部分,使用棉花和棉型纤维为加工原料,通过混合、梳理、牵伸、加捻、卷绕等纺纱工艺过程,为后道工序提供纱线。数字化车间里的成套设备把多个传统工序通过自动化、连续化、数字化技术集成为一个智能化的整体进行管理,各项生产工艺数据实现自动采集分析。


    如果你以为万锭用工20人已经是极限了,

    那就大错特错了!


    5

     新疆利泰:

    万锭用工4人!!

    利泰近三年投资规划:

    2016年,库尔勒二期100万锭项目、奎屯二期80万锭项目将分别于4月18日和4月28日开工建设;

    2017-2018年,利泰将分别再投200万锭。至2018年,利泰丝路项目将达到700万锭规模,预计当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净利润率约10%。

    2018年,太仓利泰将建成利泰集团总部,在完善总部功能的基础上,着力打造文化传承与创新基地;这里将建造博物馆,全面展示利泰纺织业历史及演变进程的文化展示中心;同时将建设创意工场,成为全国纱线、面料、服装等相关纺织产品的创客孵化基地。

    另外,太仓利泰还将建成一家产能5万锭、万锭用工4人的示范性智能工厂。




    上一条:坯布库存比去年同期高半个月 纺织淡季提前如何应对 下一条:越南出台政策积极完善纺服产业链